毛涛:零碳供应链有望重塑全球产业链

当前,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此背景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都较为集中的工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工业领域低碳乃至零碳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据测算,我国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70%。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碳排放“主阵地”的工业领域,势必会面临极其艰巨的脱碳任务。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不仅需要宏观层面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更需要微观层面推动企业参与节能减碳。

为此,我国推出了节能监察、碳排放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调控的重点是用能大户和碳排放大户,通常为大型企业,而非中小企业。比如,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2162家电力企业率先纳入国家碳市场,未来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也会逐步加入,预计最终覆盖到7000家左右的重点排放单位。

实践中,这些大型企业往往有着较高的节能减排积极性,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参与意愿。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单个中小企业的碳排放量并不多,但是中小企业的数量众多,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和管理方面相对薄弱,往往比大型企业有着更为广阔的节能减碳空间。如何调动中小企业节能减碳的积极性,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态势?

笔者认为,零碳供应链管理可以发挥大作用。所谓“零碳供应链”,是供应链呈现的一种状态,即核心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不再排放二氧化碳或者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通过人为或自然方式进行抵消。零碳供应链管理则是通过核心企业开展的低碳(零碳)产品采购及供应链商管理等工作,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节能减碳,进而持续降低供应链的碳排放水平,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碳中和甚至净零排放。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进行了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大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协同减碳的新模式。苹果公司在202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后,提出到2030年在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施耐德电气提出2025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2050年实现供应链净零排放;西门子提出2030年实现全球供应链减排20%的目标、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这些跨国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往往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国家,数量较多。随着打造零碳供应链的跨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或将被重塑,低碳和零碳产品将是各国企业角逐的重点。

此外,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拟开征的碳关税,也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新的影响,推动企业从关注自身碳排放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加剧货物贸易领域的低碳竞争。

当然,我国也有少数企业进行了探索,比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推动Top100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但是,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于节能减碳的关注还停留在企业本身,尚未考虑供应链上下游,鲜有企业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到产品碳排放管理工作中。

为适应国际低碳发展新形势,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笔者建议大企业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应主动打造零碳供应链。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碳排放交易等制度,推动形成基于市场的正向激励机制,全面引导大型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加强零碳供应链标准制定工作,率先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光伏、风电、高铁等行业推出相关标准,为企业开展零碳供应链管理提供必要参考。

二是开展试点示范。立足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绿色供应链示范、商务部牵头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上海等地开展的绿色供应链试点,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绿色供应链试点”等工作,率先引导既有的以及即将纳入试点的龙头企业打造零碳供应链。

三是多方协同推进。发挥好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政策标准宣贯、培训、咨询、辅导和评价等,帮助大型企业完善零碳供应链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加强信息公开。引导打造零碳供应链的企业通过网站、年度发展报告等途径,公开低碳(零碳)采购、供应商管理等工作信息,以及新能源使用、节能降耗、碳减排等反映供应链低碳发展水平的数据信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作者:毛涛

来源:《环境经济》2021年第22期

创建时间:2022-01-10 15: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