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研究的简要分析

2020-08-17     来源:宏春观察    作者:周宏春

今天,是总书记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15周年。多年来,国内众多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和相关人员以“两山”或生态文明建设为题写了大量文章,总结“两山论”提出以来的理论丰富、实践探索及其产生的巨大效益。

近年来,本人评阅过有关“两山论”或生态文明建设的几本待出版书(出版前)、一些期刊文章(发表前),学习过许多大咖的文章,自己也发表过长短不一的文章约20篇,这两年还发了一些随笔。

一、研究角度

那么,国内外有关“两山论”的研究文章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分析研究角度,有什么样的逻辑框架呢?如果简单罗列的话,会显得随笔的内容散乱而且主线不清。按照上面的问题,简要总结有关“两山论”文章的研究框架或分析角度;这些角度只是现有文章的一部分,况且以本人的水平也难以胜任“高大上”的总结。

一是从学科的角度看,现有文章大概覆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主要讨论世界观、方法论、发展观等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会关注收入分配、社会和谐等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文章主要研究投入/产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内容;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如何管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特别是通过管理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二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现有文章大概覆盖管理者、研究者、规划者、实践者等主体

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思考如何保护自己辖区内的自然要素及其价值实现;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主要希望解决“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之间的矛盾;从规划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是通过相关分析从而连接起“两山”之间的“桥梁”;

三是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出发,大致包括纯理论讨论、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并采用了“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道理说话”等方法;

理论构建的文章,一般会涉及“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在大多数研究者的文章都会找到这一论述;也有研究者上升到“人与自然”关系上,毕竟十九大报告已经将生态文明界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

当然,有些研究者从“六大原则”或“八大关系”比例的角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的几分之一的说法,可能只是口头说明并不是内涵解读,因为“几分之一”的说法不足以解释“基本内核”的应有之义。

四是从目标和绩效的角度出发,大致覆盖“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两个方面。对此,需要进一步说明。

前者,对于已经利用当地很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林下经济、林上经济的地方而言,一般都会特别强调保护“绿水青山”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而言,就会追求或讨论“价值实现”。

此外,还有众多的研究角度,例如:

从唯物史观角度的研究,主要覆盖“两山论”的演进极其重大影响或地方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角度研究,主要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从国际视野角度的研究,主要覆盖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关系;

从国家政策演进的角度研究,主要覆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演进

……

二、有关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就价值实现的研究,国内众多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以下列举一些(不作为类似项目、规划等的研究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管理世界杂志社的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深圳大鹏湾区、浙江开化等地的生态价值研究、评估和政策设计;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体系和价值实现,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

中科院生态中心欧阳主任领衔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对国内相关决策产生了较大影响;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规划院王金南院士领衔的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是集多年价值核算成果之大成,将对生态环境部推动的生态文明试点产生较大影响;

当然,还有很多单位(如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

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些认识如何理解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不同领域、不同学者的文章体现出见仁见智的特点。

这种抽象,可以概化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层面,这在《之江新语》中已经给出了论述;另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这在“十九大报告”中已经给出明确的结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体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生动的抽象。国内专家透过背景解读,透过本质解读,透过时代特征解读,透过时空解读。而这些又丰富了“两山”理念。

作为对“思想”的解读,应从哲学的高度加以研究,特别是要研究其中的若干关系,诸如普遍性、特殊性、对立统一等。

“绿水青山”存在多样形态:

例如,在山清水秀的长江沿岸或淮河沿岸地区,“绿水青山”是自然的真实写照;对于东北地区,“绿水青山”可能代表了“冰天雪地”;而对于西北地区,“绿水青山”可能代表了“大漠戈壁”“大漠孤烟直”;经济学角度看,“绿水青山”代表了自然,而自然是“有价”的;同样,“金山银山”代表了发展,代表了绿色财富;因而才有“绿色富民惠民”。 

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却在15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浙江到全国到全球,登上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从理念到实践到制度,成为打开现代化强国之门的金钥匙;——从自发到自觉到自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共识;——从美丽乡村到美丽城镇到美丽中国,成为中国永续发展的基调。

套用总书记今年3月再次到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的一句话作为本随笔的结尾: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换句话说,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人们也要研究下去!

 

转载自:宏春观察

创建时间:2020-08-17 11:10
浏览量:0